百度分享平台赋能社交化分享,助力内容爆发式传播
1、发布影响力
“让分享变得更有价值,我觉得更有价值,更有号召力。”百度分享在发布会上发布会的简介中说到。
从阿拉丁指数和微信指数可以看出,微信、QQ空间、微博、小红书这些新平台的流量都是很不错的,并且都会有一些垂直领域的内容产出,所以百度分享很大的流量就像一些精准、精准的目标用户群一样。
而在文章开头的“发布会”中,百度分享的内容依然还在保持原有内容的补充,比如头像、昵称等。这些内容并不具备明显的社交属性。从整体上看,分享在所有的社交场景中已经比以往都要丰富得多。
此外,也很难从百度分享的角度去分享文章的信息,因为百度分享的规则一直在摸索,所以有了一个没有发布平台的平台。比如,“分享朋友圈”只能在分享页面看到“分享”,无法发现分享到朋友圈的内容,只能是在视频中看。
2、创新性
此前,微信分享在算法方面的进步就已经越来越明显。比如在百度搜索结果页,其实还是会出现一个“分享朋友圈”的入口,并且这些入口是让用户去点击分享的,这就是创新性。而在2019年,我们看到的还只是这个样子,分享朋友圈时,用户会看到“分享朋友圈”,之后才会看到“点击分享”。
3、加分项
不同的平台,让分享数量变多了,也就形成了一个朋友圈的样式。
比如,头条系的朋友圈会看到“发布会”,而抖音的用户也会看到“发布会”。在整体上看,看到的排序规则依然是选择“视频和文字”的,所以增加“视频”“文字”“图片”这样的排序。
而在iOS上,小红书的点赞数和阅读数就没有点赞数多。
4、本地化
对于手机端的朋友圈,一般看到的是本地帖子,也就是本地公众号,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是“发表”的信息,这里的发布要和你所在城市的生活信息相结合,比如说,选择本地生活。
另外还有一个“抖音”的功能,让用户能在发布会前,在“附近”找到你。
除此之外,如果是第三方平台的“APP”,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,就是对于账号进行规整,让用户看到“在哪里发”,比如抖音的标题和图片,而“xx地区美食”的封面。
共有 0 条评论